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节,尤其是7月到9月份。因为这个季节气温较高,鼠类繁殖活动较为活跃,容易传播鼠疫病菌。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,提高鼠疫防范意识,加强个人防护措施,对鼠疫科普知识做以下健康宣教:
鼠疫概述
鼠疫(plague)是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(鼠疫杆菌)引起的烈性传染病,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。本病主要流行于鼠类、旱獭及其他啮齿动物,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。
鼠疫流行状况
上世纪70年代鼠疫病例主要来自亚洲,在80-90年代,非洲国家占据了多数的病例。马达加斯加和坦桑尼亚占非洲过去15年总病例的62.5%,巴西和秘鲁占美洲总病例的89.2%,而缅甸和越南占据了亚洲总病例的78.5%。21世纪以后,人间病例主要来自于非洲地区,最高的发病人数达到全年2500例以上。我国3年来宁夏、西藏相继有报告病例。
鼠疫的传播途径
1.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
主要以鼠蚤为媒介,构成“啮齿动物-鼠蚤-人”的传播方式。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。
2.经皮肤传播
少数可因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、脓液或病兽的皮、血、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。
3.呼吸道飞沫传播
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-人之间的传播,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大流行。
鼠疫的临床表现
1.腺鼠疫
潜伏期2~6日。寒战高热、肌痛头痛、疲乏,常见腹股沟和腋下多为单侧局部肿胀包块:快、痛、硬、连,4~5天后化脓、破溃。
2.肺鼠疫
(1)原发性肺鼠疫:潜伏期多为3~5日;病情快速进展,病死率极高(>50%);患者突发寒战、高热、头痛、肌痛、虚弱;咳嗽、咳痰、胸痛、血性痰、呼吸窘迫;常在发病次日急剧加重并出现咯血、呼吸窘迫,呼吸、循环衰竭。
(2)继发性肺鼠疫:腺鼠疫的10%~15%发生肺鼠疫,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突然加重,患者出现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紫绀、皮肤紫褐色。
3.败血症鼠疫—黑死病
(1)原发性败血症鼠疫:鼠疫菌直接入血,并释放大量毒素,典型脓毒症休克;DIC表现:出血、末梢组织栓塞、坏死;MODS。
(2)继发性败血症鼠疫:原有腺鼠疫基础上发生,病情突然加重,但较原发性败血症型稍轻。
五、预防措施
1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,如勤洗手,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,去医疗机构就诊或个人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。
2.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,可以进行自我观察,持续2周自测体温,或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,取得专业指导,一旦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淋巴结疼痛、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。
3.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,不私自捕猎、剥食、携带疫源动物,同时做好防蚤叮咬措施,通过使用驱避剂,减少躯体暴露,避免被蚤叮咬。
4.野外工作人员,要提高鼠疫防范意识,加强个人防护措施。
5.重点落实“三不、三护”制度
“三不”即不接触、剥食和携带鼠、野兔、狐狸、旱獭等动物;不要在鼠类(包括旱獭)、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,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;不要接触急死患者、疑似鼠疫患者、确诊鼠疫患者。
“三护”即在野外活动或作业时,要穿长裤、长袖上衣。强化疫情处理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;对从事高危职业人员如放牧人员、灭鼠人员、野外作业人员和疫源地内居民要每天进行健康监护,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报告;对出入疫点周围的人员,要进行必要的看护,防止人员在没有效防护下进入疫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