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感言:回望走过的路,是医院给我创造了学习、服务、奉献的机会,使我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砥砺漫漫,必将春华秋实。医院是我家,我要用心中满满的爱,去爱护、去浇灌、去滋润。
又是一个周末,天阴沉沉的,下了一天的雨,懒散地躺在床上,想起了这些年,这些事,想把它们写出来。
岁月,就像那条亘古不变的渭河,静静的流淌,但河的周围已悄然发生着变化,已找不到童年河滩的模样。人,也是这样,当初进医院时的好多老师已经退休,离开职场;当初意气风发的我们也已经步入中年,逐渐进入老一代行列;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犹如当年的我们,正在为医院注入新的活力……
前几天,遇到心内科的同事,让我顿觉亲切。心内科是我进医院的第一个科室,从刚毕业的学生到职场新兵,完成了我的第一个转变。那时候,内科没有现在分得这么细,只有两个科,专业也不明确,随后才慢慢分出来呼吸、心内、神内、内分泌、血液、消化等科室,我留在了心内科。当年跟我们一起共事的一线大夫都成了分科后的科主任、学科带头人,有的直至院长。
现在的美小护们肯定没见过像汽车内胎一样可以充气的氧气袋,这在当年却是用得最多的。那时,科室只有一个氧气桶,几个氧气袋,病人吸氧全靠几个氧气袋更换,吸完再充,充完再吸。一个夜班,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给病人充氧,直至后来,才改为氧气桶直接为患者吸氧,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。然而这种吸氧办法又被淘汰了,墙上的设备带已经把吸氧变得既简单又方便。还有输液,现在的小护们可能很难想象,将8号直接针头刺入静脉输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。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泛使用这种技术,直到几年后将小儿用的头皮针应用到成人,才有了现在咱们用的钢针针头。然而如今,这种方法也逐渐被留置针所取代,护士的操作越来越简便,病人所受的痛苦也越来越小了。
有一次整理科室物品时,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玻璃针管,50ml的,5ml的,2ml的,还有1ml,是蓝颜色的。看起来还真好玩。看着它们,我真舍不得扔掉,想把它们收藏起来,它们就是一个个古董,代表了一个时代,承载着我们这代人太多青春的回忆。那些年,这些针管就是我们每班交班的财产,每天用后要与供应室兑换,经过高压蒸汽消毒灭菌后继续使用。直至后来,才改为现在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针管,玻璃针管完成使命,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各种负压抽血管及抽血针头的出现,让抽血变得既安全又快捷。可那些年就不一样了,抽血用的是玻璃针管,好多针管与活塞不配套,抽血时漏气是让人最头疼的问题。有时候,针头刺入静脉,可抽出来的血却混杂着空气,导致操作失败,病人一次次忍受痛苦,抽完血还要立即用流动水冲洗针管,否则血很快就会凝固,玻璃针管就有可能报废,科室不但遭受损失,病人血液还容易污染到医务人员的手。那时,人们还没有经血传播疾病的概念,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挺可怕的。
还有棉签,现在的无菌棉签包装既精致又便宜,大家做的只是开启后写上时间,不要过期使用而已。而那些年,我们用的棉签却都是自产自销的。忙完治疗,护士长就会召集大家做棉签,拿来领取的脱脂棉和竹棒,撕一小块棉花放在左手指上,摊平,右手用竹棒轻轻一卷,一个棉签就这样做成了。做好的成品用废纸或报纸包好,装在一个布袋子里送供应室消毒灭菌后供日常使用。
现在的80、90后的美小护们看到这些后可能都会觉得不可思议,以前的你们还是这样工作的?是的,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,医学器材及物品在不断进步,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捷和安全。我们医院的发展也是如此,当年分到医院时只有两栋住院楼,职工住的是那一排排低矮的小平房,还有那由大房子分割成若干小房间的“鸽子笼”。
医学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尤其在过去的这些年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,亲历了这种发展,亲眼见证了这种变迁,这是年轻的一代不曾有过的经历。这些经历,也是我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时光改变了很多,但改变不了我们医院在渭南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,勤劳奋进的渭南中心医院人代代薪火相传,继承和发扬着医院的光荣传统,同医院一起成长,共同进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