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有一群人一直默默地战斗在特殊围墙内,用爱与担当筑起了坚固防线。他们是渭医篮球队闪亮的球星,也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英勇战士,他们是渭医大家庭的好儿郎。
抗疫前线的“观察手”
“CT检查作为一项辅助手段,就像是狙击手的旁边都会配个观察手一样,通过CT影像能够观察到患者肺部的内部情况,从而对临床诊断与治疗起到重要作用。” 自10月26日就进入隔离医院支援工作至今的CT&MR影像科技师雷博成作了个形象的比喻。当他穿上防护服,进入隔离区CT室,就是他一个人的战场、一个人的战斗了。
应急一线的CT检查则更加争分夺秒,“我们常常需要和时间赛跑”。为了确保临床医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拿到准确的CT图像,分析并出具诊断报告,雷博成需要随时待命,提前在隔离区的CT室做好准备。登记患者信息、操作机器,完成扫描采集图像……此外,他还负责CT室的消杀工作,通常一套干下来防护面屏上早已挂满水珠,防护服下的衣服都是湿透的。“疫情当前,投入一线义不容辞,是责任也是担当。”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,看似日常工作的背后,实则是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。
行走于“刀尖”,与病毒共舞的检验人
作为医院重要平台科室,医学检验科除了新冠核酸检测任务,还承担常规血液检查、微生物、生化、免疫等临床疾病诊疗必需的检测工作。接样、分拣、前处理、振荡、取样、上机提取核酸······市中心医院检验工作者夜以继日,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,只为一个百分百精准的检测结果。
“一天需检验上千份核酸标本,工作量比平时提高了好几倍。每次做检验之前,都要穿上防护服,戴上N95口罩、医用隔离面罩、双层乳胶手套,穿好防水靴套,穿戴整齐就要花费很长时间。防护设备密不透风,穿上十几分钟就会感到闷热。每次进入实验室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,尽量不喝水、不吃东西,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快速完成。”医学检验科检验师王昊回忆时说道。
自疫情暴发以来,王昊与同事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两个多月。“本想着在球场上多投几个3分持续火热的手感,现在只能将手感传递到实验室了。”王昊笑着说道。“疫情期间,我们科室也是高强度、满负荷连轴转。也许在外界看来检验科看似不直接接触患者,但是患者的血液标本是最大的传染源,稍不留心就有可能被感染,形成的‘气溶胶’更是可怕。”
王昊与他的“战友”默默守在实验室,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血标本,一丝不苟。对于患者的标本,他们都视为高风险标本,认真执行消毒—检验—消毒—存放流程,完成这一流程要比平时门诊检验耗费成倍的时间。面对繁琐的流程,他们没有一丝懈怠,仔细认真完成每一步操作,力争将自身和环境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。
勇当逆行者的“守护人”
应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,市中心医院派出了多名闭环专班人员分别进驻6家酒店开展疫情防控闭环管理支援工作。连日来,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,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,彰显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,筑牢了闭环酒店“防疫墙”。
“我们这一批总共来了8名闭环酒店专班人员,分为两组来驻守支援服务佳园豪庭酒店闭环管理工作。我的任务就是每天7点开始对酒店进行全面消杀,包括墙面、地面、物表的消杀,每一步操作都仔细、认真,生怕遗留一个死角。”骨二科王恒达介绍到。
除了消杀工作外,王恒达还要为医护人员送餐、分发物资、加热饭菜等,看似简单的工作,实则繁琐而劳累。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所需物资,他们需要每天24小时的轮班值守,通宵达旦服务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,一天的睡眠通常不足五六个小时。
此次进驻闭环管理的专班人员很多并不是医务人员,来自驻守九点半闭环酒店总务科的陈沛林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因为每天要整理打包和搬运医废,来到闭环酒店当天就接受了严格的专业防护培训。我们必须达到‘零’感染。”
为保障好闭环人员的餐食需要,陈沛林每天会按时将三餐发放到每一名闭环人员的门口,提醒他们及时用餐。对于不能按时用餐的人员会将餐热好后及时送达,使劳累了一天的闭环人员回到酒店就能吃到一口热腾腾的饭菜。
由于酒店每天会有大量的生活、医疗废物垃圾产生,陈沛林还要负责及时进行整理打包、标签粘贴、医用垃圾信息登记与医废转运人员交接,每次各项流程结束,个人都已经大汗淋漓。
每天晚上忙完回到房间后,儿子总是在视频电话里问到爸爸什么时候回家?父子两已经二十多天没有见面,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,正是应该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,在亏欠与孩子陪伴的陈沛林默默选择了支援渭医这个大家庭。他坚定地说:“疫情不散,我不走!”
疫情面前,只有当局者,没有旁观者;越是艰难时刻,越显社会担当。他们舍小家为大家,用敢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精神,诠释初心和使命,筑牢了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。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每个平凡而伟大的渭医人都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园。